《观察物体》说课稿 作者: 胡家冰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观察物体》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P86-87) 2.教材分析 本单元继续教学“观察物体”,从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并用视图表示看到的形状。全单元教材分两段编写,第一段观察长方体、正方体或这些形状的生活用品以及由2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第二段观察由3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观察物体”是课程标准新增加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起着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它以二年级观察实物为已有基础,也是学生进一步观察多个正方体组成的物体的前提。教学这一内容时,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物体的方法,同时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知道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知道从一个角度观察物体,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
2、使学生经历观察物体的过程,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体会直观思考的价值,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物体的兴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探究学习的情感和态度。 4.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正确指出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2)教学难点: 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 5.教具,学具 班班通课件、手机摄像头、每人一只长方体模型、两只正方体模型。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本课时主要采用“观察发现法”,辅以“情景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学中通过实际的观察、操作和比较,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物体的方法,同时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时从具体到抽象,从学生熟悉的图书柜开始观察,抽象到一般的长方体,认识了正面、侧面和上面。重视观察方法的指导,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2.学法 本课时的学法是以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为主,教师相机引导为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体现出“玩中学——学中玩——在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思考”的教学思想。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设计说明:简单的几句话,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干净利落,引起学生对以往知识的回忆。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获得新知
1、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 观察具有明显特征的物体,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图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由于学生坐在教室里的不同位置,不能同时看到图书柜的左面和右面,因此利用这一资源,巧妙设问,让学生在观察中产生疑惑,在疑惑中形成感受。同时让学生明白,通常把物体有门的一面叫做正面。观察没有明显特征的物体时,把正对着我们的面叫做正面。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不仅认识了图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更身临其境地体会到观察的位置决定着观察的结果,为后面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
练习:(1)班班通大屏幕出示P87想想做做第1题;(2)班班通大屏幕出示P87想想做做第3题。 即时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有层次,有针对性的设计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的理解。 2、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 小测试:从不同位置观察图书柜,看到的面也不同。 试一试:你们怎样看到上面? 小游戏:争当小小摄影师。用手机按教师出示的要求给图书柜拍摄照片。 拍摄完成,教师打开班班通计算机蓝牙功能,链接手机,在大屏幕上依次展示学生们的摄影作品,师生共同评讲是否符合拍摄要求?看着大屏幕上的三幅照片,结合拍照时小摄影师站立位置,问学生:发现了什么...... 只看一次,最多能同时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 在这样互动自由,气氛热烈的课堂上,学生成了活动的主体。讲台上下,班班通平台成了全班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舞台。在兴趣盎然的自主活动中学生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 通过上面的学习,使学生明白,通过位置的移动,学生明白了不同的位置,看到的面也不一样。并指出特殊情况,位置一样,个子的高矮也决定看到的面不相同。 练习:P87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拿出文具盒摆在课桌上,选择不同位置,看看一次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反馈:只看一次,最多能同时看到文具盒的三个面。 即时练习,重视观察方法的指导。观察物体不是简单地用眼睛去看,而是有一些具体的要求。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这是十分必要的。学生观察得很充分,体会和感受也很深刻,明白了从不同角度观察长方体,最多看到3个面。 让学生充分经历操作、观察、比较、想象等充分的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合理的推理能力,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第三环节:实践运用,总结提高。 P87想想做做第4,5两题。 围绕几何体与其三视图相互转化而设计练习。要求学生先观察1个正方体,明白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的,再增加到2个,横着与竖着都摆成了长方体,注重比较从这两个长方体的侧面看到的是不一样的。 由物体→三视图→物体,学生在体会这些同与不同时,空间观念得到了发展。 课堂总结让学生说本节课的内容,说自己的收获,使学生对自己所经历的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再认识。 四.说板书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我设计了如下的板书: 观察物体
正面 侧面 上面 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五.全课总结 整节课我通过四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仔细观察、动手操作、交流感受、互动合作和实践运用等手段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当中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体会直观思考的价值,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胡家冰
|